图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主题沙龙。主办方供图
图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主题沙龙。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新闻9月21日电 2024北京文化论坛期间,“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下设“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主题沙龙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北岸讲坛举办。
论坛由北京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舒小峰主持,邀请国内外致力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单独发言和沙龙对话的形式,分别从博物馆建设、非遗的植入、数字化保护、线性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等角度,分享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及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田林从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详尽分析了如何将大运河沿线不同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相匹配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双遗产融合方式。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教授高曼士探讨了缓冲区在世界遗产案例中的发展,以具体实例介绍其在地方遗产案例中的应用。他指出,缓冲区是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工具,每个国家或地区在定义缓冲区及其边界时都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根据适应性策略,灵活控制和管理无法列入名录的广阔区域。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分享了新时代文旅融合下,该馆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包括从准确定位博物馆展览体系、创新展示手段等方面来提升观众参观体验,在全方位展现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成高品质文化旅游地的示范场所。
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张朝枝在发言中阐述了在价值传播为核心的旅游利用与传承下,长城作为特殊的线性文化遗产,如何整合其现有的点段局部旅游模式,有效向公众传达文化遗产的多层价值传播体系。
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艺术中心高级顾问蒋人和介绍了由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艺术中心发起,与国内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遗产现代科技保护研究院合作开展的“海外流散中国艺术数字化工程”国际项目。
她表示,该项目旨在实现三方面目的,一是定位并记录从文化遗产地移走并运出中国的中国文物,通过数字影像和研究,记录这些文物及其被移动和收藏的近代历史。二是整理重要文物和遗产地信息,并将流散文物以数字化方式恢复到其原来的文化遗产地。三是利用教育平台等机构手段,通过创建数据库、网站和博物馆展览,展示工作成果,并邀请专家通过会议和出版物分享其研究成果。(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